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技能 > 如何开展混龄角色游戏活动

如何开展混龄角色游戏活动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6-10 19:13

一、如何开展混龄角色游戏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角色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生活的游戏。我园的混龄角色游戏活动是在角色游戏活动时间,全园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进行的活动。混龄活动可以较好弥补同龄教育及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个性化、认知发展及语言发展等有独特价值。

我园从2011年11月开始研究探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模式,构建了学习性、运动性、社会性的整体区域活动体系,并一直坚持学习型区域活动的日常化落实、运动游戏混龄活动的常态开展和幼儿园角色游戏混龄活动的实践研究,凸显了幼儿园玩中学的教育特点。

二、如何理解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变化

1、要做好游戏的指导者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会忘记所扮演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随时给予提醒,并及时地协调、帮助他们。如玩“超市”和“银行”游戏中,许多顾客到“银行”取钱,然后到“超市”买东西,“超市”的钱越来越多,而“银行”却要出现关闭的危机,这时,教师就要从事提醒:“哎,你们超市这么多钱,放在这里恐怕不安全吧,为什么不把它们存在银行里呢?”经老师这么一启发,“超市”的老板马上领会到,把钱存到银行,这样“银行”的游戏又可以继续进行。又如,一个当“售货员”的幼儿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便以“顾客”的身份找回“售货员可不能离开柜台呀!顾客来买东西,售货员是要负责接待的!”这样在游戏过程中经过老师的提醒和从中协调,帮助幼儿能愉快、顺利地完成了游戏。

2、不忘记自己是游戏的组织者

老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以组织者身份出现,采用明言规定的方式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可通过参观中、大班的角色游戏,让幼儿了解角色游戏的内涵,从而激发游戏有欲望。此外,刚开始玩某一主题游戏时,由于每位幼儿的生活经历不同,做游戏的基本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小朋友玩得津津有味,有的无从下手,这时,要求教师帮助他们讲清游戏应注意的规则、要求。如做“小吃店”游戏,有的幼儿要当服务员,但顾客来了又不肯去打招呼,也不为顾客端菜,这时教师就必须讲清,服务员要满脸笑容,有礼貌,认真招呼客人,要不然你们的“小吃店”就不会有人来吃饭,就会关门了。

3、积极参于角色游戏

指导角色游戏的方式方法很多,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加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在灵活巧妙地扮演好各种角色,有效地引导和掌握游戏的过程,丰富游戏的内容,发展游戏情节。如在玩角色游戏“娃娃家”时,教师便可扮演“妈妈”,让“爸爸”去买菜,“姐姐”去洗衣,自己则看娃娃、喂饭,由于教师担任了“娃娃家”的主角,使其他角色都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游戏的内容也丰富了。又如在玩“美味小吃店”游戏中,教师发现“小吃店服务员”总是向顾客两三种小吃名称,就以顾客的身份参加游戏,对“服务员”说:“想吃其它东西,不知你们店里还有什么好吃的?”经老师提醒,“服务员”立即拿来食品向老师介绍食品的名称,并请“厨师”烹调食品让顾客品尝。可见教师以角色身份直接参于游戏过程;对游戏标明行有目的启发,不仅增强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教师角色变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儿童游戏有效开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角色本身又是相对的,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转换不应该强调角色本身,而应该注意自然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如何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

导读: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选择的游戏内容应是健康的,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因为内容不好的游戏会从消极方面影响幼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如模仿吵嘴、打架、打麻将、酗酒等行为,这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必须马上制止,及时介入,帮助幼儿树立是非观念。

为了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可以采取以下指导策略: 一、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教师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另外,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坚持分层次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三、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我们中有些教师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成人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孩子游戏的正常开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就可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教师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能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应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四、及时调整游戏角色

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往往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角色,如可建议幼儿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选择的游戏内容应是健康的,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因为内容不好的游戏会从消极方面影响幼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如模仿吵嘴、打架、打麻将、酗酒等行为,这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必须马上制止,及时介入,帮助幼儿树立是非观念。

总之,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广东省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幼儿园 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