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技能 > 如何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如何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文章来源:未知 作者:礁石游戏网 发布时间:2024-12-03 00:22

如何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日常活动常玩的游戏形式。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可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和分享观及交往观,能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情感沟通、促进了解。所以,幼儿教师要积极组织幼儿参与到角色游戏中,促进他们与人的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他们形成自我的概念和健康的个体性格,并通过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共同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游戏出现问题时适时地介入,力求不打断幼儿的游戏过程。

一、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促使幼儿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形成的。幼儿对自己的认识从接受别人的评价开始,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从而成为对自我的认识。角色游戏使幼儿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通过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的接触和交往,发现自我与别人的不同,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纠正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以自我为中心”是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而且,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中多个家长的过度宠爱,造成幼儿形成了自私、霸占、蛮横等心理。角色游戏正好可以纠正幼儿的这种心理,将他们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为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和分享。在游戏时,幼儿为了可以使游戏顺利开展,必须与同伴进行互相帮助、合作,使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

只有宽松、温馨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放松自己,放心地参与到角色游戏中。所以,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给幼儿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主题、选择材料和选择角色。教师不要给予太多的意见,而要促进幼儿形成自己的想法,引发幼儿交往的愿望。另外,教师要提前为幼儿准备好丰富的游戏材料,这些材料是幼儿发挥想象、自主创造的基础。

(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起指导作用

幼儿的角色游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对角色和材料选择,到自主地开始游戏,在游戏时体会角色的意义,与其他幼儿的合作、互助、交往和交流,幼儿在这些过程中不免会出现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幼儿科学地进行游戏。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度”,不能过度地干涉幼儿的自主行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进行过程,选好介入的时机。当幼儿出现不想继续进行的意愿或者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了解情况,进行解决。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的方法,尽量选择隐性参与。所谓隐性参与,就是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以不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宜。再次,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对不同幼儿进行不同的指导,实施因材施教。毕竟有些幼儿性格内向,胆小,不愿意参与游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地开导幼儿,多给予他们鼓励和重视,消除幼儿心中的顾虑,让他们能顺利地参加到游戏中,并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重视游戏的评价阶段

角色游戏结束时,并不是游戏的真正结束。教师的评价环节也属于游戏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幼儿游戏时的观察和倾听,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因为幼儿自主的反思能力还没有很好的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的总结。随着时间的延长,幼儿就能逐渐形成习惯,在游戏结束后自己进行总结,看自己在游戏中学到了哪些。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重点问题突出讲解,关注幼儿的成长变化,评价幼儿能力的提升,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助、合作的表现,并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强调表扬,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还有,教师为了引导幼儿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也可以在评价时重点提出哪些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了懂礼貌的优良品质。同时,教师要鼓励有想法的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是否达到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幼儿的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影响。角色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在角色游戏时,幼儿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角色语言和行为,自主创造情节和语言。同时,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共同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则起指导作用,在游戏出现问题时适时地介入,力求不打断幼儿的游戏过程,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大班幼儿戏剧表达能力的培养:“猜猜我在吃什么”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敢于开口说和大胆说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首要是要让幼儿敢于说话。“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如何指导幼儿语言发展所提出的内容要求之一。只有创设轻松温馨愉快的环境,孩子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面对幼儿参差不齐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孩子入园时,抽出时间摸摸孩子的头,抱抱他们,多跟孩子交流:“你喜欢玩什么?为什么呢?今天为什么不高兴?”等,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表现,鼓励孩子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又如在游戏活动中,先让部分幼儿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最好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使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我主要通过小朋友比较喜欢的区角游戏和语言游戏来发展其表达能力。

区角游戏能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小班幼儿有着特定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他们比较好动、喜欢新鲜事物。所以我们要根据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多种多层次的活动材料,不断更换区角活动的内容,让幼儿时刻保持新鲜感,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才会有声有色,也会不断地交流经验。

语言游戏孩子也很喜欢。教师说一句,幼儿学一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如“请你跟我这样说”的游戏:“我是一只小蜜蜂,嗡嗡嗡”、“我是小蝴蝶,飞飞飞”,当孩子发音不准时,老师可以及时纠正,这种游戏不仅动手又动口,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还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鼓励孩子相互对话,让孩子在对话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往占主要内容,鼓励孩子相互之间平等对话,形成生生互动,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资源,让每一个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都喜欢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所有孩子的行为与教师的要求高度保持着一致,看上去规范有序,训练有素,但这样的教学活动,扼杀了孩子们个性化的交流和个人情感的体验;而在一些分组游戏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往往指定那些在教师眼中比较聪明、大胆的孩子来担任主角,这让部分孩子有了“特权”,致使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劣势,失去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应当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不同的组织形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不同的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儿童有时与教师沟通,有时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儿童之间的交谈往往比较充分,他们会凭着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与讨论,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分享同伴的生活乐趣。在个别活动中,儿童和教师或同伴单独交流,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这对于那些不善于在集体场合与人交谈的儿童来说,确实是一种适合他们语言表达的机会。

过去,我们着重于在专门的语言教学中复述故事、背诵儿歌、造句练习,却没有想到,实际上幼儿是在交往中自己获得语言,而不是别人教会他说话。只要能激发孩子表达的热情,创设交流的机会,就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时,只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敢说、爱说、能说”创设轻松的语言环境,培养良好的交往习惯,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那么,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健康发展。